【新三宝一期】黄太吉:互联网时代的煎饼
本站动态 时间:2016-08-04作者:第一餐讯来源:第一餐讯黄太吉2012年创业至今,创业工场几百万投资到去年 18 亿人民币的 B轮,从单一互联网煎饼品牌衍生“大黄蜂”火锅、“牛炖先生”盖饭、“从来”饺子等众多 IP,还有许多人都在马路上见过的「来得吉」外送平台…… 可以说,在新生代互联网餐饮企业中,黄太吉若是自称第二,怕是没有哪家敢去占第一。
作为吃着煎饼长大的北方人,让我说黄太吉好吃,我其实是拒绝的。虽说“好不好吃是主观判断”,但是过重的面食咀嚼感配合过咸的酱料,总令人想起“酱多了加面,面多了加酱”的老笑话。至于他家各色小食例如猪蹄、茄盒等,虽然有着不输他家煎饼的不小的净重,然而我见过的,美食大 V 对黄太吉做出的最高评价,也只是一句耐人寻味的“这个茄盒炸出了茄盒的味道”。
黄太吉煎饼在口感胜不过路边摊的条件下,居然有超过路边摊数倍的价格。为什么黄太吉能在争议之下成为了互联网餐饮行业中关注度最高的品牌之一?
店家创始人赫畅是曾浸泡过百度、去哪儿、谷歌的互联网人,更是创始4A广告公司的创意人。在赫畅看来,要用微营销的思维颠覆传统行业,其根本就是要颠覆传统行业的成本结构。
营销的话题性
微博、微信、大众点评LBS,每一样黄太吉运用得都很溜。它以极具冲击性的话题在网络上打头阵,用吸引眼球来获得持续的营销。一个煎饼自导自演了一场戏剧,外星人大会、美女老板娘、开豪车送煎饼,一时红遍微博。
无论是企业微博,还是其他社会化媒体形式,要想让大家参与话题讨论,首先内容一定不要只注重宣传产品,而要有话题性,这样话题才有附着性。而黄太吉,在话题的附着力上,下足了功夫。时不时抛出一些带有附着力的话题来,引发大家的讨论和围观,例如煎饼店开进CBD、老板开奔驰送煎饼、美女老板娘送餐、煎饼相对论公开课等,这已成为很多粉丝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从单一媒体到全媒体
营销移动化,解决了线上传播的问题,但更多人借助的可能是微信平台这一单一媒体,并没有将全媒体的环境考虑进去做营销事件。移动营销更看重的是整合所有的媒体资源为己所用,个人消费者的传播心理给与满足,大众媒体喜欢噱头也用同一个事件造出来。
我最早听说黄太吉甚至是在人人网上——广告都做到人人网了,您说这营销给力不——而那时还只是2012年。一个大红招牌悬挂在人人网的相册中,连煎饼的影子都还没见到,营销势头早已扑面而来。
黄太吉的创始人赫畅说过,大概意思是我所有的营销不花一分钱之类。从最初建外SOHO的店面,利用微博、微信等社会化媒体的力量,“我们的品牌和文化驱使着人们的好奇心,产生崇拜感、跟随感,这些都是真爱。”说好吃、说难吃、说贵的人,都是黄太吉的话题制造者,连续四年的“好奇心盛典”也是意见领袖们的宠儿,媒体也争相报道。
移动时代的信任
移动时代最大的特点就是服务的整合,移动互联网让服务可以非常便利地送达每一个用户,再加上移动互联的社交属性,用极低的成本就建立了人与人之间基本的连接。
在现实的商业世界中,顾客在实体店中能与产品(服务)零距离感触,可马上体验产品(服务)带来的价值,完全降低了选择成本,即便双方陌生,彼此不存在信任,一样可实现成交。但在的移动时代,即便已经拥有很完善的支付体系的支付宝、微信支付、Apple Pay等支付工具,无论产品(服务)页展示多好、用户赞美有多少、产品(服务)性价比多诱人,客户依旧无法快速建立信任感。
因此信任在移动时代是重中之重,亦是移动时代的对外的名片形象。人机时地付实际上是构建了一个完整的交易场景,这个场景是基于信任而建立的,因此赫畅在黄太吉的打造上从品牌、产品、体验等环节无处不在塑造用户心中的信任感。
产品不够,情怀来凑
归根结底,餐饮还是要饱口腹之欲,产品是必不可少的载体,但在营销效果上,一个故事赋予品牌的生命力可以支撑起整个品牌的命脉。营销移动化在做营销推广时,依然不自觉得以产品为中心,尽管已经把渠道集中在互联网上,但仍难免落入传统营销思路里。
黄太吉恰好相反,像是把自己的主营餐品「煎饼」藏着,吸引你前往门店一试。“所有汉堡、比萨都是纸老虎!”“在这里,吃煎饼,喝豆腐脑思考人生。”小店的广告语趣味性强,新潮时尚贴近年轻人生活。逢节日的各种推广使之与消费者互动频 繁 :儿童节店员COSPLAY,“端午节不啃不快乐”的猪蹄广告,“爸气十足”“父亲节带老爸来送煎饼”,这些都成为微博玩家分享新奇的“素材”,让吃煎饼果子、喝豆腐脑、啃猪蹄成了一种时尚。
黄太吉的“吃煎饼、喝豆腐脑、思考人生”,仿佛吃一次煎饼,就升华了一次人生阅历的营销策略,再加上靠谱的店面装修、墙上互联网大佬们的名人名言、打满鸡血的每日小票箴言,让吃煎饼不光是吃煎饼,还吃到了人生真谛,怎能忍住不分享,既然分享了,怎能忍住不再来?所以你看,不管是在黄太吉、还是牛炖先生,在那里谈生意、谈合作、谈创业的人,赖着饭点也死活不走。
网络营销的受众与社群
从没吃过煎饼的人,怀着体验的心情去尝试又脏又乱的路边摊显然并非明智之举;即便本地人都吃路边摊,路边摊也绝不能成为煎饼形象的代表,这就为黄太吉提供了颠覆的基础。黄太吉成就了众多好奇者的「煎饼初体验」,这也是日后黄太吉得以玩转价值观运营和社群经济的基础。黄太吉当然不是不卫生和黑心的,甚至不是廉价的——恰恰相反,它把本来可以不卫生和黑心的煎饼、小吃、盖饭等物变得不再廉价,让他们有了品牌背书和卫生保障,甚至有了逼格。既然可以通过缩减价值来降低价格,自然也可以通过膨胀价值来抬升价格,只要把握好平衡,就可能有人买账。
更关键的是,靠着「给煎饼树立榜样」验证商业思路(这里还不能称之为商业模式)并成功获得知名度的赫畅,丝毫没有停下脚步。煎饼的天花板,在我嘴里是很高的,什么全世界的煎饼、煎饼界的苹果之类,然而我自己可不敢信这些鬼话——你让你的粉丝社群吃三年煎饼,不如忽悠他们自杀现实些。火锅开起来,盖饭开起来,饺子开起来,我必须能够覆盖我的受众的需求,让他们能够吃我家吃不腻,才算是抓住了这个「社群」。
黄太吉受众的需求是什么?当然不是美食,也不是什么好吃,而是快都市年轻白领在工作餐上,追求的是可信、可选、稳定、卫生和配送方便。这才是互联网餐饮,而不是互联网美食;再直入命门一点,这就是互联网,而不是餐饮。
争议与思考:
除去营销,黄太吉还有什么?
不知从哪天起,它终究还是被人们看透了,食客们尝鲜的心理饱足后,终于尊重了自己的舌头,不再被眼球经济左右,有食客作出了这样的评价:“再多的互联网思维也要回归产品本质:口味、价格、位置。”这一点,在相对中立的大众点评数据上表现得很明显:黄太吉传统美食(建外SOHO旗舰店)在大众点评上共有1080个评价,五星评价有115个,占比11%,四星评价308个,占比29%,三星+二星+一星的差评竟然占比高达60%,而同样在微博上火热的餐饮 界明星海底捞(望京店),五星和四星点评均为46%,三星+二星+一星差评比例仅8%。差距不可谓不大!黄太吉慢慢被冷下来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味道, 不好吃你吹什么牛呢?以互联网式的用户体验来思考传统美食,注重网络体验而不重实在的食品体验,真的难以说服大众。
光有概念和营销还是不行的,产品和服务才是本质。要想让企业长久地发展,最根本的一定是从用户的角度出发,做好产品和用户体验,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营销和爆点。如果本末倒置,最终的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在新生代互联网餐饮企业中,黄太吉若是自称第二,怕是没有哪家敢去占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