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圈深度分析报告-可圈可点

本站动态 时间:2016-03-11作者:云岸金服来源:变革家

biangejiamaiquan.jpg

模式概览

脉圈要颠覆传统职业社交产品以找人、找工作为核心的低频产品形态,以更适合中国社交土壤的圈子文化为核心。先交朋友,后做生意,在轻松有趣中,让用户真正实现互动、分享和交友,获取社交价值。目前脉圈正处于起步阶段,选择的第一步是从名校启动,第一站是清华校友圈子。

用户和需求

脉圈针对的人群是半熟人。所谓半熟人,是指有着某些共同标签、共同话题、共同朋友,甚至彼此听说过、彼此见过但交往不深的人。比如同一学校的校友、同一部队的战友、同一个村镇的老乡、同一小区的业主、同一细分行业从业者、同一疾病的病友、同一运动的爱好者。脉圈第一步切中的是同一学校的校友这个人群。

专业分析师们从来不相信人脉这类虚无缥缈的概念作为一个坚定的需求派人士,我们更愿意从一个个例来看看整体的用户需求。假设我是清华大学2007年航天航空学院毕业,目前任职于中航工业的一个研究导弹技术的工程师,我在脉圈的社交上有什么需求?

第一,换工作频次太低。工作够稳定,不想换工作也不太好换工作。即使换工作,有意识的社交也只是发生在换工作前后,频次少的可怜。

第二,不愿意大幅交友。即使是校友,也只是想认识志趣相投的人、找到老同学,而不是所有人。最重要的是,普通职场人士没有大规模认识其他人的诉求。除非他是销售或市场人士。

第三,没有自我包装自我营销的需求。征婚、约炮等为了达到吸引异性的目的,希望广撒网从中选优来提升筛选效率。而带有职业标签只是为了更精准的交流,而不是为了广撒网。

第四,部分专业或兴趣圈子有需求。因为通过校友这一共同标签的筛选,已经决定了用户质量,再加上户外机械自动化共同标签基本上决定了这群人的性质。基于这样的信任关系和相互吸引力,这部分圈子的线上和线下是比较刚性的。

第五,对于紧急问题响应有重大需求。比如工程师的“1岁小孩高烧39,该怎么办?这完全超乎他能力范围,这时候如果有个半熟人的儿科医生马上响应并告诉他该怎么办,那就解决了大问题了。

基于对上述这个个例需求的提取,大家可以轻易发现如果要做好这个导弹工程师的社交,最好的玩法就是:在职场身份的前提下打着校友等旗号,以专业或兴趣圈子为核心,让大家在圈子的线上或线下互动中,更好的实现精准的半熟人交友。通过这些半熟人的关系的不断加深,在有紧急问题需要响应时,通过这些半熟人关系实现他们之间的专业互助。而脉圈的盈利模式就产生在这些互助过程中。

产品和运营

脉圈的创始团队思维逻辑非常缜密。

第一,确定了校友圈子,而且是名校校友圈子,而且是离校校友圈。一方面,远离了在校校友圈需求单一而且人人网盘踞的状况。离校校友分散个各个行业,对于接下来的行业拓展准备了种子用户。另一方面,校友获取也相对容易,通过人拉人很容易落地。第三方面,名校的势能优势明显。向其他二线学校扩散相对容易,而且校友本身更加精英,可以带动更多的专业人士入驻,为后续盈利模式做伏笔。

第二,不同于其他社交产品的搜索+推荐简单粗暴交友逻辑,脉圈极度强化了交友的前戏这是脉圈对于在线社交产品在理念上的重要创新。尽管在线下,这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在线下,我们的社交逻辑有两种。(1)我想定向认识某个人,找个中间人组个饭局,饭局上完成前戏,接下来开始正式交往。(2)我想和某个团体建立联系,同样的参与这个团体的活动,在活动中完成前戏,接下来参与这个团体。不管是饭局和活动,这都是前戏

1)小游戏。爱玩游戏的一群人通过小游戏测试和一起玩耍的前戏找到性格相投的人。

2)群组的圈子群聊功能。户外运动爱好者通过清华校友户外群圈子功能可以看到最新的活动,以及群组成员的分享,通过群聊功能可以实时讨论,在活动中、分享中、讨论中可以完成前戏,找到你觉得有意思的人加为好友。

3)新人推荐。新人推荐主要是公司职位匹配学院匹配。这里边前戏的氛围不多,有推荐的嫌疑。但对于新加入者会产生一种归属感和被尊重感。这是必要的。

4)首页信息流。这是留给那些爱好的人勾引其他人而设计的,也是为活动而设计的。通过这种自我展示的前戏来勾引那些想认识自己的人。

5)谁看过我。这是留给那些心理敏感的用户设计的。通过别人关心自己的前戏来加快彼此间的默契,进而成为好友。

6)拉群群聊。拉群群聊和圈子内的群聊是两个概念。这是一个深度体验后的功能。也更接近线下的朋友介绍。这种前戏毫无疑问是效率最高,也最具信任感的方式。

第三,这个模式的关键在于前戏吸引力。因为脉圈的核心理念是重前戏。只有前戏工作做好了,后面的相对深度的交往才会发生。作为前戏的重头,群组是它的核心手段。在群组设计上,脉圈也做了巨大的创新。

1)它在群组建群控制上有严格的审核机制。严格的行业和公司属性的大群能保证用户用户和质量,避免广告和僵尸用户造成的打扰和沉默。群组里的人都具有相对一致的知识背景,比如证券群媒体群,或者有相对共同的兴趣,比如户外群文艺圈美食圈等。当然也有一些模棱两可的群组,比如水木会玫瑰之约等。这些群组的运营是脉圈的核心,但群组运营本身却又是一种用户创造内容的行为,跟脉圈并没有什么关系。

2)群组设计上也实现了重大创新。为了防止群组聊天信息过于泛滥,也为了规避个人价值在群组里无法充分体现,脉圈把群组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是圈子,采用的是Feed流模式,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动态在圈子里,信息流适度,时效性要求并不非常高,有助于内容沉淀。这也是群组的最重要形式,这是为群组内的活跃分子,以及活动发布方准备的。这有助于他们更好的扩展人脉。另一部分是群聊。群聊是为了就一个话题进行专题讨论和实时讨论,信息流更快,时效性更短,且无助于内容沉淀。同一个群组以圈子+群聊配合的产品形态就解决了同一群人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单从设计的角度来说,它比微信朋友圈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强调专业性、避免信息过载,同时也比微信群更加有秩序、话题更聚焦、参与方式更封闭。

第四,加为好友后还未有效设计,有点头重脚轻。目前双方加为好友后,可以出现在通讯录里。接下来可以实现一对一对话,和实现几个好友拉群群聊。经过前戏之后,用户之间加为好友,对于请求加好友一方是有强烈的情感因素需要释放的,其中的环节是可以设计的。但如果不能有效的接住这个刚加好友的环节,就很容易让好友沉淀在自己的通讯录里,再也想不起来。当然,由于脉圈成立时间过短,这方面在探索中并不奇怪。

从产品和运营上来说,脉圈团队的思路是非常具有创新性的,产品设计上也是非常创新的。但同时,在运营上的挑战也是巨大的。特别是作为最核心的运营方式,群组是否能达到有有效的吸引效果是非常不确定的。目前的初步运营阶段,不管从群聊内容,还是圈子Feed流来看,用户积极性和参与度都还有待大幅提高。


不同于其他社交产品的“搜索+推荐”的“简单粗暴”交友逻辑,脉圈极度强化了交友的“前戏”

用户评论参与评论0

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 点击 [登录]

您还能留下500个脚印 发表评论
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在线客服
意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