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林峰:中国职业社交第一人出山

报道 时间:2016-09-22作者:来源:百度百家
2015年,第一代互联网人纷纷复出,携着沛莫能御的势能和来自后辈的质疑,他们投身创业洪流,也向市场递交了崭新的提问: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拒绝凋零的互联网老兵,究竟还有无施展身手的机会?


文 | 阑夕

从中国首个职业社交网站天际网算起的话,林峰已经涉足这个领域十年时间,其间培育市场的艰辛多过成功的欣喜。从初入武林打拼成一代宗师,功成身退的他,却再次带着“脉圈”以创业者的身份出现在市场中,希望自己能给中国的职业社交又一次新的开始。

这十年里,中国职业社交发生了很多变化,林峰眼看着资本从纷纷观望的谨慎变成了无处可投的尴尬。LinkedIn在中国依旧水土不服,本土的职业社交始终缺乏后起之秀,林峰找到了不得不出手的理由:“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可能是我这辈子再也看不到的,最后还剩5年左右的洗牌期,就会在各个路口都出现卡位的巨头,所以成败都会出现在这5年时间里。”

在这种思路中脉圈的动作很快,立项至今半年时间,林峰跑完了天使和千万级的SEED,二十余人的团队也初具规模。林峰把这次创业看做是自己最后一次创业,更看做是自己多年积累的总爆发。

长拳 vs 太极

林峰的经验和阅历,在创业者中并不多见。VC在与他接触时,也会对他那份近乎于超脱的从容有几分惊讶,说不像其他的创业者那样有种鼓着绷着跟人玩命儿的狠劲儿。林峰则依然是不紧不慢的和对方打比喻,称之为长拳和太极的差异,“长拳入门容易,招式也舒展刚猛,有天赋的年轻人,学个一年半载,就能打出几分样子。好看是好看了,内里还是欠缺了不少”。林峰认为,自己再次创业,应该是要走太极的路数,每一个动作出去,背后都是积累。柔中带刚,收放自如,才是行走职业社交“武林”的正确打法。

显然,以林峰的经历而言,他是有资格说这番话的。

早在鸿蒙初辟的2000年,林峰就在中国尝试了初次创业,方向是个人主页。这在当时是最容易理解的互联网产品。那时,坐拥“互联网概念第一股”的雅虎刚刚斥资40亿美元收购全美最大的个人主页托管商GeoCities,中国的网易、Chinaren也都推出免费的个人主页服务用以争取用户,这种趋势让林峰精神振奋。

林峰创办的Q点网起速很快,6个月之后,用户注册量就已跻身全国第一梯队,林峰还设法引入唱片公司,将在线音乐和个人主页结合起来,在线下赞助了大量的演唱会,“从网下带动网上”。

然而Q点网生不逢时,互联网泡沫让全球的科技行业都弥漫着绝望的气息。Q点网的竞争对手Chinaren见势不妙,也很快作价卖给了留有现金储备过冬的搜狐。林峰的骨干团队出身斯坦福大学、麻生理工大学,其中还有美国重量级搜索引擎Excite的联合创始人,在气质上充满骄傲。带着这样一群人,去恳求收购,无论如何都是难以启齿的一件事情。“当时唯一想卖给的,还是雅虎,但是雅虎也受到资本波及,国际团队突然都被撤了,最后想来想去,还是把公司直接关闭了”,而林峰也有些意兴阑珊,回到美国“闭关”。

回到美国的日子里,林峰去了苹果,但骨子里仍想出山创业,加上行业很快回暖,他又开始观察市场风向。2004年,林峰筹划创办了天际网,他算是中国职业社交的鼻祖。在天际网,林峰采用了“封闭性邀约”模式,在获取到第一批来自清华、北大的种子用户之后一直保持着精英社交的路线。这个网站承载了林峰对中国职业社交的初期梦想,“中国互联网的虚拟属性太重,每个人都在网络上匿名扮演新的人格,我在天际网花了很多经历和工夫去做用户的教育,但其实连业内对职业社交都还没有清晰的概念。”

最终天际网达成了中国职业社交领域里唯一的收购案,跟随法国Viadeo集团上市。“中国第一批做职业社交的,除了天际网,就没有Exit的了”,林峰表示,这段时间内最大的成就,是自己率先向中国市场灌输的职业社交概念,终于不再是空中楼阁,身为这个行业的先行者,他功成身退。

创投天平的两端

2012年,林峰为天际网找到新的CEO,自己退休,做起了天使投资。从创业者的身份走到天平的另一端之后,生活突然变得安逸下来,然而林峰却并不满足。“其实从天际网离开的时候,就不断有人邀请我创业,我都拒绝了,我也和太太说好,不再陷入创业那种状态”,林峰表示,做投资的日子相对舒适,社会地位、家庭生活、财富自由也都有了,但就是觉得差了那么一口气,也不甘愿浪费了十多年来燃烧过的小宇宙。

回顾自己漫长的创业岁月,林峰对资本的感悟也透露出有别于初入江湖者的稳重。

早在Q点网时期,林峰就经历了从巅峰遭遇破灭的大起大落。“泡沫裂开的时候,所有最聪明的人,硅谷也好,投行也好,都跟我们说,熬吧,再熬一年,等华尔街的人拿到分红,再投到股市里,行情一定会再起来”。但是最后事情并没有真的好起来,用林峰当时的一个董事的话来说,那是一场打击了所有人的“ThePerfectStorm”。

Q点网的结束让林峰看清楚了,也看明白了。“就像登山一样”,林峰说,他突然明白了美国的风险投资文化为何素有对于失败的宽容。因为只有你经历过登顶之难、下山之艰,登山路上的经历才会深刻入骨的进入你的心中,只有你投身其中,才知道自己应该收获的是什么。这次被完美风暴击沉的涵泳之旅,让林峰日后的创业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风格和底蕴。

这种对资本更沉着的态度,在创办天际网的时候给了林峰更多底气。“那个时候,LinkedIn在职业社交领域也还没有完全打开通路,用户增长缓慢,盈利更是遥遥无期”,因此,林峰没拿机构型VC的钱,而是从新浪、高盛等公司里找了18个个人作为天使的身份,凑出了一笔钱,“我当时跟所有人说,没有5年,这个项目是看不出明显效果的,如果是冲着短期回报退出的,可以不要投”。

当时他目睹了很多同行因为急于扩大用户规模而降低用户品质的做法,最终自损落败,而在整个过程里,天际网未曾动摇封闭式邀请的机制,守住了职业社交的中高端圈层。“其实第一次创业的教训在这里就体现出来了”,据林峰介绍,当时有一家台湾的职业社交网站跟随LinkedIn的模式亦步亦趋,竞争力也很强,“不过我们每个月烧掉2万美金的时候,他们要烧掉7万美金,后来那边的VC沉不住气了,就问你们究竟能不能成功,于是他们在18个月内改了两次模式,最后越来越模糊,反而退了出去”。

在成为天使投资人之后,林峰对中国职业社交领域的市场观察更为透彻。“中国职业社交领域的空间依然很大,但是真正立足的,还是一个没有,以前VC还是观望态度,现在都想投了,只是投的标准定不下来”,林峰认为,这种状况是由于LinkedIn的两面性所造成的:一方面,LinkedIn的上市,向资本市场提供了信心,也证明了职业社交步入规模化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发源于美国精英受众的LinkedIn,其模式会形成某种风向标,在吸引模仿与借鉴的同时,很难给其他模式留下成长路径,或者说,在现有的成功框架之外,没有人愿意去否认LinkedIn的不足。

职业社交的突破点

早在1994年,林峰就在暑假时混迹于北大圈子。“那时候这边还什么都没有,但是我知道20年后这里一定会发展得很厉害,要回国的心从来没有变过。”斯坦福和北大,中国和美国,跳跃式的双重生活,反倒让林峰对中国的职业社交有不同于市面流行理论的解读。

在做Q点网时,林峰就意识到了中国用户的职业断层,“他们很困惑,从学校到职场,没有人能够帮助他们,这和美国的情况很不一样。美国的家庭观念很浓厚,一个家族就是一个体系,亲属对后辈的指导相当多。中国因为经济增长过快,加上从乡镇到城市的迁徙,往上一代的职业经验几乎没办法给予下一代启发”。

然而多年过去,中国职业社交这种断层的存在,却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目前已经存在的职业社交产品,基本都还是再延续LinkedIn的模式,而这种模式在林峰看来根本无法适应和美国文化完全不同的中国职场人群。

“美国用户会在LinkedIn搜索对自己有帮助的人,然后直接谈业务,但在中国,只有做了朋友才能谈生意,所以我在天际网时哪怕将LinkedIn模式发扬到了极致,人物搜索功能用得最多的,只有猎头”。林峰认为,LinkedIn给同行挖下的最大的坑,是它将职业社交锁死在了“低频”这一认知区间。“我在天际网的时候,也不得不对媒体说,用户三个月不访问没有问题,只要找人、有事的时候愿意登陆就好了。话是这么说,但是当时我们90%的活跃度是靠Email拉回来的,包括LinkedIn在内的整个行业也都是这个样子,大家都不敢从产品框架上思考如何实现‘高频’目的”。

LinkedIn为了适应中国的确已经做出了许多微创新,但是这些依旧无法解决它沟通属性不够的问题。林峰将中国职业社交的用户关系定义为“半熟人”,称微信解决了熟人关系,陌陌解决了陌生人关系,只有那些“半熟人”的社交空间,没有产品承载。因此当所有职业社交产品在复制LinkedIn并抢做“中国的LinkedIn”时,脉圈要做的是另辟蹊径,推出做一款完全颠覆LinkedIn模式的产品。

长久以来中国互联网圈已经习惯了去美国寻找对标的产品,因此在职业社交这个领域大家始终期待着LinkedIn的表现。“如果Facebook没有被墙,是很有可能火起来的。但是LinkedIn没有被封,却没有火起来,所以还是说明有问题。”林峰用最直率的逻辑道破目前市场上的尴尬。

林峰表示脉圈会用一种全新的产品模式切入,从细分场景切入,用不逊于微信的沟通属性与用户体验吸引目标受众,而非一个一个的去拉用户。用新的体验与思路去颠覆一个固化了二十年的领域,培养用户习惯、重塑市场信心任重道远,可是林峰成竹在胸,毕竟从天际网开始他就已经习惯给市场充分的时间和进化的动力。

“创业是我们这一代的摇滚”。和摇滚一样,热血、激情、理想、颠覆、不愿循规蹈矩的叛逆精神,同样也是创业最让人血脉偾张的元素;而某种程度上来说,用一个想法改变万千人的生活,其实是比节奏、声浪和观众的欢呼更酷的一件事。一番惊艳后再上征途,林峰选择用不同的思路守住同样的坚持,正如同鲍勃迪伦、绿日乐队们厚积薄发的重回舞台或是李一男、刘江峰们封金挂印后华丽复出,当小鲜肉们还在情怀、理想、美学的牌局里举棋不定的时候,重新披挂上阵的创业宿将,已经瞄准了更深远的变革奇点。


不同于其他社交产品的“搜索+推荐”的“简单粗暴”交友逻辑,脉圈极度强化了交友的“前戏”

用户评论参与评论0

登录后才可发表评论, 点击 [登录]

您还能留下500个脚印 发表评论
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官方微信

在线客服
意见反馈